10 Years Focus on Brand
一周短评 |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一周短评 |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一周短评 |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Internet+


01.年轻人到底要不要加班?

所谓996,就是资本家割韭菜的幌子。拼多多上市,总裁跻身全国富豪时,拼多多的员工并没有配得上幸福的生活,反而还遭遇新年前夕凌晨猝死在加班回家的路上。

拼多多如今的风光,其实都是基层员工一砖一瓦铺垫起来的。没有底层人民的高强度工作,没有底层人民任劳任怨的付出,没有底层人民的牺牲和流血,资本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疯狂成长。

所以,我只想提醒所有打工人:

去计算成本。不是年轻应不应该加班,而是对于你的人生划不划算。如果加班你可以学习到更多有用的技能,那你就多加班;如果加班可以给你带来丰厚的报酬,你也需要这笔报酬,那你就多加班;如果加班可以让领导欣赏你,给你加工资升职,那你就多加班。大家都是在这个社会努力生存的人,没有该不该,只有值不值得。如果加班对你的人生利大于弊,那你就会去选择加班,如果弊大于利,比如把身体搞垮了,那就没有必要了,挣那些钱回来买命么?


02.拼多多股价暴跌,公关部门有多重要?

拼多多23岁女员工猝死事件,持续在网络上发酵,随后知乎扬手“砍了一刀”,央媒也紧接着发声侧面谴责,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冷静客观的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完全是拼多多公关部“烂手催花”自己作死,毫无专业可言。

简单从时间线回推一下,迷之操作。

1月4日早晨,拼多多知乎官方账号冷血回应了员工猝死事件,随后秒删。内容如下:“你们看看底层的人们,哪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认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彼时拼多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了第一波操作,请注意这时并不是公开发声,而是内部控制消息流动。

首先拼多多告知其所有内部员工,此事件是谣言,之后竟然屏蔽了所有工作人员的脉脉认证,试图把负面消息扼杀在摇篮里。

这就错过了负面公关的黄金时间,在事件传播正在上升的关键节点,拼多多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开表态转移注意力,为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随后拼多多开始甩锅,表示网上流传的回应并非官方渠道,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是在暗指其知乎账号的真实性并不可靠。

1月4日下午,知乎官方正式做出回应,实锤打脸拼多多,连其回应的时间都详细指出,并明确了其账号的真实性。


拼多多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没想到知乎能这么“冷血”的砍了自己一刀。

公关甩锅能力明显不足,留下来这么大一个破绽,人家能忍受你撒过来的脏水吗?没办法,只能再认真研究一下话术了。

三小时后,拼多多官方微博终于正式的正面做出了回应,但其内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里面并没有诚恳的道歉,也没有对问题的追责,甩锅和“玩弄”感情的痕迹着实粗粝。

第一,关于其回应的内容,转嫁给了无辜的“临时工”,声称账号由第三方管理,还信誓旦旦地发布了一封手写道歉信。

而这封手写道歉信,起码应该以官方回应的态度来发表,而不是简简单单在信上按个手印。那么仅凭手写的内容,真的很难让人判断。

12月30日,回应还不忘卖弄情怀,表示去世员工的内部账号上还写着“为多多守边疆”,“每念及此,我们心如刀绞”!


可能自己都觉得说服力不够,竟然还把逝世者父亲的朋友圈拿来,想要佐证自己。

这可能是公关史上最大胆的操作了。无情把员工家属推到台前,拼多多公关部,着实令人着急。

这样的管理水平,怎么看都不像一个严谨的有责任心的公司。

最后,想对拼多多公关部的各位说几句:现在的用户已经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作为一个公司的对外宣传部门,也请你专业点。

同样作为人,也请你们在措辞和手法方面,能更人性化一些,人心换人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还用教吗?

也许这件事最后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年轻人依旧会为了自己理想拼搏,也许有的企业依旧披着人皮。

但是还是那句话,请你静下来,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豪宅和华服,还是真正的自我满足。

外界的花团锦簇,永远是刹那间,而内心的清灯一盏,才是长明。

03.年白酒板块全年大涨120%,为何?


三个原因:

一、头部酒企的垄断性。白酒消耗是一个缩量市场,中国16-30岁的人口大概2.7亿人,这部分人是不喝白酒的,但是还有5.78亿正在迈向老龄化的人群是消耗白酒的,这里面老龄化的人由于酒精上瘾很难戒掉,这意味着他们的痛风不允许他们活太长,所以消费群体在缩量。

注意,这个缩量市场里头十家白酒企业占据了行业总利润的90%,人们很少喝白酒,但只要是喝白酒必然喝的是头部白酒企业的酒。所以不是白酒股票涨的没节制,而是这十家形成垄断性质的酒企涨得没有节制。

二、白酒收藏炒作。消耗白酒的人只有5.78亿,但消费白酒的人却远超于此,所有人都相信勾兑过的白酒不挥发,越藏越香,于是白酒形成了一个收藏市场,很多人买来酒就是屯着对抗通胀的。

这就意味着白酒通过观念引导成为了一种在民众眼里具备“收藏性”的东西(类似钻石)。尤其头部几家白酒企业更是具备奢侈品属性的“收藏品”,因此它们的酒只要出厂就不会滞销,消耗少但消费量非常大,这部分蛋糕被一两家分享,于是无论是财报还是品牌运营都利于白酒企业步步做高自己在资本市场眼中的逼格。注意了,资本眼里不会在意你赚钱模式道不道德、持不持久,是不是又一场郁金香,只要白酒头部企业当下利润增长稳定,那么它就是最好的资本故事。而更好的资本故事——互联网垄断企业都境外上市了,国内金融资本只能选择白酒。

三、基金机构抱团。股票价格最终是取决于买方数量。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财富积累正在成为一个资本主导国和资本输出国,由于基尼系数加大,每次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资本拿走了大多数,劳动阶层获得的蛋糕就越小,蛋糕分的少于是社会大多数人主导的社会总需求也在萎缩,这就导致工作回报增量(薪金增速)也在萎缩。

另外工薪阶层收入增速扣除无锚货币放水带来的货币贬值+资产升值,所剩无几。民众会自发的希望通过资本渠道从错误的分配中分点蛋糕,于是表现为本金多的上杠杆买资产(房地产、股票),钱少的开始投基金。而基金经理很多都买有酒企股票,当大多数基金都重仓酒企的时候,股票自身“少数流通股的价格会被所有股票共享”的特点伴随着越来越多人买就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持有者就惜售,想买的人和机构就越多,改变了供求关系,于是正反馈一轮一轮来。另外,收藏白酒的神话越多人相信,那白酒的营收就越高,它不是消耗品不要紧,只要每个人都帮助清理白酒企业的库存,那白酒企业的财报就很好看,高股价相对于其营收而言,就显得市盈率并不高,这也是一轮轮正反馈。

我对普通白酒企业的建议是在这个缩量市场同时还有垄断巨头的行业,尽早转型做果酒和消费酒,因为头部白酒企业为了收藏性和奢侈品属性是放不下逼格去经营日消品的果酒、米酒、黄酒的,这就是普通白酒突围的机会,了解清楚年轻人爱喝什么,去迎合市场才成稳态长久,不要学茅台前老总想着让年轻人接受他那一代人的消费习惯,说到底茅台模式再怎么一轮轮正反馈,都有一天会像郁金香一样破碎,资本游戏只要吹起了泡沫,就不要想安稳落地。


04.民法典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首先、《民法典》健全了法律制度。增加包括保理合同在内的4种有名合同以及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划归至准合同,使相关规定更加明确,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明确了自助行为制度,在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情况紧迫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受害人有权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范围内扣留侵权人的财物;引入了居住权,从而真正实现了以房养老的功能,不用担心房子出售、继承后,部分人员无房可住的地步。

其次、《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姓名权的保护过程中,将有一定知名度的笔名、艺名、网名等纳入到姓名权和名称权的保护中。将无人继承的遗产,明确规定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但其属集体所有制的成员,则归集体所有。将死者遗体捐赠权由法定继承人书面决定。

第三、突出对弱者的保护。比如完善了监护制度,对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避免了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无法定监护人的情况下,无法生活的悲惨状况。加强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将侵权行为更加细化,将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列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义务之一。对性骚扰的防止和制止义务纳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中。

第四、限制责任承担。在以往担保法中,在保证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统一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但现在针对此类情况,直接规定保证人只承担一般保证。比如引入了自甘风险制度,在篮球、足球、登山等高强度的活动过程中受伤害,受伤人员不得要求无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有效的导入等待期。尤其是协议离婚过程中给予离婚双方30天的冷静期,有效避免夫妻双方因一时冲动而离婚,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第六、将意思自治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遗产处理方面,不再以公证遗嘱为准,而是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同时遗嘱人若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变更(撤回)。

总之,《民法典》的生效,将更有利于私权利的保护,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


05.阿里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为何

阿里走到今天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个就是尽量给用户提供低价产品。

比如,阿里有一款“速卖通”,提供低价货物。因为价格奇低,货品质量普遍很低;比如用料低劣,价格往往便宜一半。可是用户不懂啊,于是就会冲击正品销量,让做高质量产品的商家欲哭无泪。

有人说为用户提供低价产品这很好。没错,因为如果阿里不这么做,京东或别的网站也会这么做。电商怎么吸引用户?一个重要尺度就是提供便宜的商品。

但问题是,阿里在这点上不仅做得太过分,而且居然靠速卖通赚钱。

关于低价产品,我始终觉得大的平台要适当控制。当然这是一个更广泛的话题,估计也永远无法解决,但尺度的确要把握好。

其次,速卖通就引出了第二个原因:

阿里引起众怒的第二个原因:在让商家微利或亏本的同时,还要靠平台从商家那里抽成赚钱。

目前,速卖通采取收取保证金的形式,大部分类目是一万人民币的保证金,平台扣点5-8%(看品类而定)。

靠速卖通卖货,商家已经是微利或亏本大甩卖了,但速卖通还要抽成5-8%。阿里没有库存,不需要担心滞销亏本的问题,软件都是无限扩展的,边际成本为零,所以这基本上是阿里的纯收入,比商家赚得多多了。

阿里对商家赚钱就两种方式,一种是年费,各种服务的年费,本身并不低;另一种是抽成。

阿里每年利润保持50%左右的增速,现在估计每年的利润在2000亿左右,仍保持很高的增速。

2020年11月5日,阿里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财年第二财季财报(即2020年Q3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集团第二财季,营收为人民币1550.59亿元(约合228.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净利润同比下滑60%,但这是按照美国的通用会计准则。如果不按美国规则,净利润为人民币470.88亿元,同比增长44%。

470亿乘以4,年利润2000亿

国内制造业日益苦逼,阿里在给员工平均年薪80万的情况下,目前年利润居然仍高达2000亿,阿里赚钱真·狠。

和众位商家相比,速卖通就像个大批发商。所有批出去的货,阿里都要抽成。


而这个抽成比例,基本上相当批发的毛利率,零售的毛利率至少要保持在20%,甚至30%、50%以上,上不封顶。如果零售的毛利率只有15%,实在是太低了,基本上会亏本倒闭。因为这是零售,店铺、人员成本高昂,可能一天都卖不出去多少,所以单品毛利率一定要高。

速卖通上的都是低质低价的烂货或清盘货,本身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毛利率(除非假货),但阿里还要抽成5-8%,资本程度可想而知。

卖到最后,不是假货盛行,就是低质低价。

接下来阿里的第三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搞所谓的“淘工厂”,抢客户的客户。

最著名的例子是阿里的国际站。国际站是国内商家把货卖给国外,利润率较为可观。但是现在,这块早就被阿里盯上了。

本来一堆竞价排名,一点点从商家那里小刀割肉,已经让商家很烦了。但是现在阿里自己来做,看到利润高的,就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找个加工厂以更低价订货,然后卖给国外客户,价格也更低,中间的利润就被阿里拿走了。

国内国外,阿里都这么玩。这就是阿里的所谓“淘工厂”。

阿里说得很好听:淘工厂是连接卖家与工厂的平台,“携手权威第三方国际机构,见证实力工厂”。其实是阿里看到哪块产品热,利润高,就自己亲自去抢哪块的生意。

利用平台赚钱,又利用信息优势亲自进场抢客户的利润,这就是阿里。

所以,阿里这次被调查反垄断,根本原因是引起了众怒。

我们可以想想,阿里这么挣钱挣下去,又当平台又当运动员,实体商家怎么活?国家又怎么看得下去?

阿里的做法,已经在破坏国内经济的稳定。

那么,互联网巨头利用自己的巨大优势,赚钱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更广泛的话题。BAT,以及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之类,谁不想多赚啊,换做是你,也想多赚。有一个相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平台,谁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

所以如果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或许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制定出针对平台的新法规了。

鼓励公平竞争,但需要限制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建立良好的生态,这确实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我是知行互联(一个疯狂写稿谋生的干饭人)

一家专业做广告的互联网公司

我们的愿景(赚钱的办法)

让广告,产生价值。